主頁 / 我們的展覽 / 策展人
 
 


有關藝術策展的對談

馮美瑩 (F)─策展人
也斯 (L)─梁秉鈞,作家/ 詩人


1 | 2 | 3

L︰ 你對綜合媒介的合作很感興趣,概括地說,香港的藝術創作或文化,除繪畫外,還有文學、電影、音樂……你覺得哪一樣更為有趣 ﹖不同媒介又可帶出香港文化的哪些方面 ﹖
F︰ 其實所有都很有趣,但基於我與藝術、電影及表演方面較接近,所以會較多與這些媒體合作。譬如香港的視覺藝術方面,藝術家較重細微的創作。
   
L︰ 即不是那些強調大時代、歷史元素等創作 ﹖
F︰ 對,可以說完全沒有,與大陸的藝術家剛巧相反。大陸的著重一個大氣勢;香港則會注意細節,作品比較精細,當然這說法只是概論。其實每個藝術家都有不同之處,只不過是要考慮到展覽的實際情況或時間的問題。當然有些自已擁有創作室的藝術家,可有更充裕的時間創作,能做出較出色的作品。
   
L︰ 香港也有兩類情況︰一是只欠缺表達的方法,但本身是有內容的;另一種則是因為思考的深度不夠。一個好導演要累積一定的人生經驗和修養,才有深度。現在有些藝術家可能技巧方面就做得好好,或能想出新點子……
F︰ 但這些構思是未發展的。主要問題是很多藝術家一畢業就要立刻成為藝術家,可以到藝術館展覽等等,但他們可能還不清楚要怎樣做……
   
L︰ 尤其現在往往在討論要興建很多藝術館呢。其實我擔心藝術家的內涵、功力不夠,或其人生觀、修養,甚至對文化的了解是否足夠。
F︰ 加上我覺得現在的商業畫廊一般展出較為傳統或裝飾性較重的作品,未能支持當代或前衛藝術家。因為他們沒這個需要,所以一般來說,香港有比較少的職業藝術家,他們多數有一份“正職”。與全職藝術家不同,不會想到要與其他藝術家競爭和生存,但如要上更高層次,就要不停思考自己的作品,這是一種訓練。
   
L︰ 藝術家要認真全心全意的去做 ﹖
F︰ 對。不過意思不是有正職的不能生存,而是時間不足夠,他們視藝術為樂趣,並不是從生死的層面去思考。
   
L︰ 香港的機構是不是還未能做到支持更多藝術家深入發展﹖藝術評論也不夠,你想想,不單止視覺藝術,其他藝術評審的標準亦是看你演出的次數、場地,但較少注重藝術思想的反思,缺乏發展會阻礙了他們進入更高的層次。其實現在社會對年輕藝術家是有支持的,對有名的也有認同,但整體缺乏一種共識與全盤的推動和深化。有時候年輕藝術家有個好的開始,但之後怎樣協助他們成長,更加成熟或跟外面有更多溝通,令眼界更擴闊﹖
F︰ 我也認同有不足夠的地方,但這些是否一定要一些機構去做。社會可否去做一些什麼 ?
   
L︰ 日本那邊有很多財團或外國基金會去支持。當然我也不認為一定要由政府支持。普遍來說,香港藝術家有很多已出了名或得到了社會認同,但有沒有機會讓他們發展得更好,再昇華到更高的層次 ﹖
F︰ 我想是有可能的,就是希望有更多機會和空間讓藝術家作創作。這其實又是雞與雞蛋的問題,如果沒有展覽的話,他們是不會創作的。又如有非商業類型的展覽的話,很難取得資金,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存在。

 

<上一頁 | 下一頁>